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专题 > 作家视野 > 正文

中国节|汪渔:锦绣社区新年景

来  源:澳网(中国)官方网站    作  者:汪渔    日  期:2024年2月28日     

从这里进去,搭乘轨道交通向南,几分钟便能到达重庆市区。那里有两江汇流的朝天门、星光四射的解放碑、气象万千的洪崖洞;向北,是朝气蓬勃的两江新区,以及开阔无边的原野。


从这里出来,目标只有一个,所有的脚步,都指向重庆郊外新城的家。


腊月里,刚到出口,就遇上刘老伯也要回家。


锦绣城是拥有五万人口的大型社区。我对社区里的大多数人,茫然如同对社区里数不胜数的窗口,无论灯光熄灭或是亮起,我都无法猜到窗口后面的故事。然而,我对刘老伯却很熟悉。刘老伯原是乡镇企业负责人。他在农村老家有房子,锦绣城也有房子,乐意住哪就住哪。刘老伯为人热情,许多人熟悉他,他也认识许多人。


眼见刘老伯背上背的手上拎的东西不少,我连忙帮他分担,边走边聊。他说往年都在乡下过年,今年因为孙子要回重庆,就提前回了一趟老家。说着说着,他把背包放在地上,翻出一本发黄的抄本。“这是我们刘氏家谱。”他指着谱上工工整整的毛笔小楷,开始了自问自答。


“家谱是书吗?是路,一条子孙后代回家的路!”


“为什么过年找回这本家谱?要用它告诉孙子,无论走多远,也要到乡土中去寻根。”


见我对他的话很是赞同,他昂首阔步起来,我们很快走到锦绣城门口。


“呀,大变化,大变化!”刘老伯有些惊诧地停下脚步。他是腊月初回的老家,一阵子没见,社区门口的广场上已是另一番景象。一排排颜色鲜艳的帐篷占据了整个广场,政府部门组织的“年货节”吸引着无数人。


刘老伯说:“我们也看看热闹!”他一个帐篷一个帐篷检视,很是自得地辨认出琳琅满目的商品:彭水香椿酱菜、紫苏油,江津麻辣鱼调料、花椒原浆油,铜梁茶树精油、葛粉,石柱莼菜、黄连,万州烤鱼调料、蒸饭木桶……


我想早点回家,两次扯他衣袖,他才依依不舍走进社区大门。社区那棵高大的黄葛树依然葱翠,树下的矮几还在,几把竹椅还在,椅上的几位老朋友也在。其中一位姓李,北方人。因为被公司长期派驻重庆,爱上了重庆,就不打算离开重庆了。他有个爱好,在网上写玄幻小说。写累了,便到黄葛树下请人喝茶,跟人聊天。


但见刘老伯一一打过招呼后,很快对小李说出一句:“你今天的茶变了!”他以前请人喝茶,无非四种:玻璃茶(白开水)、沱茶、素茶(绿茶)、香片(茉莉花茶)。小李用怪腔怪调的重庆话回答:“小船要过千帆浪,大水不淹自家人。不是到龙年了嘛?龙年,喝龙井呀。”


嘻嘻哈哈声中,我们经过22栋楼房。刘老伯远远吼了一声:“余九千,余老板!”


余九千近几年服务于“西部陆海新通道”,忙到年底回家,带回了年货。只见他的妻子,专程下楼来接他。余九千的儿子,举着个气球跟在他身后,咿咿呀呀念着“城门城门几丈高,城门三十六丈高,骑马马来坐轿轿,走进锦绣城,到处绕绕。”


“到处绕绕”,也说出了我的心思。


好不容易走到刘老伯家,他老伴和孙子已迎在门口。孙子在境外念了硕士念博士,两三年没回重庆过年了。他孙子说:“我回来看烟花,去年除夕没看成,遗憾了一整年!”


去年除夕之夜,在朝天门,在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处,首届重庆都市艺术节焰火表演惊艳亮相。礼花朵朵似流霞,江水滔滔如春潮,被染红的城市上空,轮番惊现盛开的山茶花、怒放的牡丹花、昂扬的黄葛树、起航的大轮船……


放下刘老伯的土特产,和他一家互道了“新年快乐”。返家途中,看到社区里的蜡梅,正迎风绽放,忽然有温暖和美好袭上心头。我曾想面朝所有大海、踏访所有名山、畅游所有大河。然而此刻,我只想认识社区里的每一个人。我们是城里“乡亲”,我要祝福他们新年快乐,祝愿他们寂寞时能够唱歌,期盼时都有答案。


我想,人生不应只有匆忙,放慢脚步也很有意思,于是有了入住锦绣城十多年来的第一次爬楼梯回家。


一楼有个教育机构,只见满地红纸,墨迹未干,写着“龙行龘龘,前程朤朤”。


三楼,一名摄影师正要出门,他要拍摄山城夜景。


七楼,听到有人弹琴,驻足辨听,《春节序曲》。


十三楼,有位老人在教娃娃念儿歌: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


打开自家房门,饭菜已经上桌,腊八粥的香味、米酒的香味、腊肉的香味扑面而来。我轻轻叫了一声:“年味!”


(原文刊发于《人民日报》2024年2月14日第8版)

作者简介


汪渔,本名汪应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协全委会委员。著有《半亩江湖》《曾经杉木尖》《渔眼向洋》等,在纸媒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作品多次进入高考、中考复习试题考卷及各类年度选本,获得中国报纸副刊年度精品(一等)、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副刊类)、中国人口文化奖文学奖、全国党刊优秀作品奖、全国农民报优秀作品奖、重庆新闻奖一等奖(报纸副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