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谭明:神驰山海 笔走古今——读胡云昌诗集《纸上山河》

来  源:澳网(中国)官方网站    作  者:本站    日  期:2024年4月7日     





《纸上山河》

胡云昌 著


大约在三年前,我曾建议云昌把作品整理一下,出一本诗集。他说,作品需要提升,现在出版时机还不成熟。我想,这不是刻意的低调,因为他从不伪装。


到了2023年初秋,一本沉甸甸的诗稿《纸上山河》,递到了我手中。读后,我意识到,云昌三年前的感觉是对的。火候未到,书出再多,也是枉然。


年近知命的云昌,早在中学时代就与诗歌交好。多年来,诗意一直萦绕着他,浸润着他,笼罩着他。在云昌那里,诗歌是幸运的,被热忱而纯粹地爱着,而云昌本人也是幸运的,被诗意从容而优雅地镶嵌。于是我们看到,一个诚实而执着的诗人活跃在他所钟情的土地上,犹如一首流动的诗,将真、善、美播撒在心思所到的每个地方,将知、情、意刻画在文字所及的每个角落。


多年的诗路跋涉,漫长而又释然,艰苦却也怡然。云昌在字里行间默默彰显对诗歌的虔诚,对诗性的开掘,对诗神的回报。这需要深沉的爱心,坚定的的信念,强大的毅力。尤其在诗歌有被边缘化趋势的当下,困顿丛生,仍能痴迷不悔,一以贯之,让人感佩!不但如此,云昌的诗歌不是文字的随意堆砌,不是语句的杂乱组合,不是诗意的无病呻吟,不是艺术的故弄玄虚。对待诗歌如同对待自己,率性而自律。由此,云昌的诗歌在技艺上正走向练达,在内涵上正走向厚重,而他作为诗人的形象也正走向清晰。


云昌的诗最大亮点,是在集体记忆中,努力知常人所不知,见常人所不见,觉常人所不觉,洞鉴古今,睹微知著,进而赋予山魂水魄背后的人或事物新发现,新内蕴,新阐释。


正因为如此,云昌的作品耐读。它是人文、地理的,也是历史、现实的,是诗人心驰神往的,更是有个性、灵性和血性的。大气、醇正、丰厚,而最有意义的在于他恰当地把握好了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实现了景象、意象与历史人文的有机融合与有效整合。从而,引领读者进入深邃的境界和漫想的空间,倾听人心深处一个时代巨大的颤动之音。


读云昌的诗,如观水墨写意,大块的墨色背后,交织着浓密的线条,风流、风景、风物、风情、风采……涌动其间。有温暖的基调,又有淳厚的原色。观古知今的朗阔意境中,足以让人触摸到家国情怀的质地、温度、棱角和光泽。


云昌对书写对象的体悟有着别样的视角和表达。他力图使实体与想象,自然与超然,历史与洞视,思与反思,际遇与信仰,悸动与叩问在相互磨砺与和解中,打造诗歌智性而不失热忱的浪漫精神。因此,云昌的作品,呈现给我们的是人生与社会文化的经验,他沉重的穿越与思考最终深刻地切入现实生活与生命的感悟。无论是沧桑还是悲悯,感怀还是礼赞,都隐含一种与别人区别开来的力量和可能。


之所以在古典情怀与现代观念相融的过程中,我们读出了悠远的凝视和旷达的浩叹。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云昌对语言的独特把握。他以一种非常个性化的方式把极具中国特色的词汇解构并转化为陌生化的语言,新颖性和冲击力便承载起了他诗歌精神世界的厚度与重量。


诚然,诗途漫漫,我们不得不以敬畏之心,互勉前行。记得若干年前的一次饭局上,天琳姐看似随意地对一位至交好友说了一句:要是你的诗中多一点蔬菜就好了,而且是新鲜的时蔬。这话我一直记着,因为它不是玩笑。它是在善意地提醒我们,诗歌的餐桌上,各色“小菜”风味各异,不可或缺。

毫无疑问,纸上山河,风光无限……


谁愿在自己的脚印里徜徉呢?


似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云昌更多更好的诗作将如期而至。

作家简介


胡云昌,男,肢残三级,涪陵区自强模范,涪陵区作协理事,鲁迅文学院全国残疾人作家研修班学员,新山水诗践行者。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十月》《星星》《北京文学》《飞天》《西部》《红岩》《天涯》等报刊,有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曾获得人民文学杂志社、诗刊社、星星诗刊社等单位主办的各类文学奖项。

作者简介


谭明,男,汉族,1959年9月生,重庆涪陵人。中国作协会员,重庆市作协副主席,一级文学创作、高级讲师。出版诗集《乌江的太阳和雨》《光芒与蝶》《梦幻与钟声》《闪电与根须》等。作品获第五届、第九届重庆市文学奖,并多次获《诗刊》社、《人民文学》杂志社等单位颁发的全国诗歌大赛二、三等奖。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宣传文化干部和十佳读书人。